
1982年,重庆酉阳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在龙潭镇鹅塘村的一块地方发现了一具戴着脚镣的遗骸。这具遗骸引起了在场人员的震惊,因为那铁镣被粗大的铁钉钉死在遗体的踝骨处10倍杠杆配资平台,状况异常惨烈。经过公安机关和专家的反复调查后,隐藏在这具遗骸背后的故事终于浮出水面。
这具遗骸的主人,是失踪了48年的红军师长王光泽。他曾带领黔东独立师,为了掩护红二、六军团的主力顺利转移,展开了生死搏斗,最终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人侥幸生还。王光泽原是王光泽副手段苏权的搭档,虽然段苏权因为历史原因曾受到非议,但他依然被授予了开国少将军衔。如果王光泽活到了建国后的时代,他无疑会被授予中将职务。那么,这位英雄是如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的呢?让我们细细讲来。
展开剩余77%王光泽1903年生于湖南衡东县鹤桥村。他的童年充满艰辛,家境贫困的他从小便要为地主放牛,十岁开始学做木工,承受着剥削与压迫。上世纪20年代,湖南的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正在腰陂镇当木匠的王光泽,怀着革命的激情积极投身到农民运动中。然而,随着“四一二政变”的发生,湖南的农运陷入低谷,王光泽也不得不回到家乡,躲避反动势力的追捕。
风头过去后,王光泽又返回腰陂镇,表面上继续做木匠,实则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30年,茶陵县的苏维埃政府成立,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王光泽也自然被推举为工会主席和赤卫队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数年的努力,王光泽在1933年已经成为茶陵独立团的团长,带领队伍配合红军进行游击战斗,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同年,茶陵独立团并入红六军团,并由王光泽接任第53团团长,继续在茶陵一带与敌人作战。随着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光泽跟随红六军团挺进湘南,转战湘、桂、黔等地,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提供支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黔东的木黄镇会师。不久,红二、六军团决定再次挺进湘西,留下了一支队伍继续在黔东抗敌,以拖延敌人的追击。
这支队伍便是黔东独立师,王光泽被任命为师长。虽然这支队伍的士兵大多数是红军中的老弱病残以及周边地方的赤卫队,装备简陋,士气低迷,但王光泽深知,他的任务是牵制敌人,尽可能拖延时间,为主力部队争取撤退的机会。
10月29日,王光泽率黔东独立师采用迂回战略,向西再转向南,迷惑敌人。敌人误以为这支部队是红军的主力,不久便设下了重重包围。面对敌人日益逼近的围追堵截,王光泽决定带领部队突围,前往湘西。途中,部队历经艰苦战斗,打击敌人,同时补充给养,但损失也在加重。最终,独立师的残余力量只剩下百余人。
在黔东独立师遭遇重重困境时,王光泽作出决定,让残存的队员分散突围,以减少伤亡,并试图继续向湘西挺进。在最后的告别时,战士们依依不舍,心中充满了对师长的敬爱与不舍。王光泽用命令驱散队伍,虽然眼含泪水,但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力量。
最终,少数人成功突围,最终与红二、六军团汇合。至于王光泽,在孤身一人时不幸被敌人识破伪装,被押送至酉阳县。敌人对他实施严刑拷打,甚至将铁钉钉入他的脚镣,企图逼迫他屈服,但王光泽始终没有低头。面对敌人的威胁与诱惑,他高声宣称:“我自当红军那天起,就立志做一块硬骨头,决不会向敌人屈服!”最终,敌人决定处决他,1934年12月21日,王光泽在酉阳县龙潭镇被秘密杀害,年仅31岁。
王光泽临终时,仍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然后壮烈牺牲。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误以为他在秀山县遇难,多次组织寻找他的下落。直到1982年,王光泽的遗体才被意外发现,并确认是当年失踪的王光泽。
1983年11月,酉阳县政府将他的遗骸迁至龙潭烈士陵园,立碑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红色英雄。
发布于:天津市升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